为共创内容设计所有权
本文为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发言稿
Web3 向数字世界中引入了所有权的概念。这种所有权的是由智能合约建构的,所以也可以被编程,我们于是有机会设计新型的所有权,来解决私有与公有产权之间的矛盾。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我们在 Matters Lab 对所有权进行的设计与思考。
NFT 就是这种新型所有权的一个例子,能够通过数字资产捕获文化价值,今年也在市场上非常火热,左图可以看到 NFT 市值在去年的暴涨。从右图 OpenSea 排行榜中可以看到,目前最常见的 NFT 是艺术收藏品与游戏中的徽章,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和数据。但是 NFT 仅仅意味着“非同质化代币”,而生活中大部分东西都是非同质化的,所以 NFT 所能够应用的地方也远远不止静态内容。
如果我们以现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价值为参考,不管是维基百科的内容网络,还是推特的社交网络,它们都是动态的、协作的,随着用户的使用不断演变。
在 Web2,用户和社群免费创造了这些价值。在 Web3,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所有权来反映这种动态和协作,并让价值创造的过程更可持续、也更公平。
我们可以看看第一种协作模式,姑且称之为“次序协作(Sequential Collaboration)”。在这种协作中,用户依次向一个项目贡献,而这个项目常常有一个明确的所有权或者编辑权,决定什么内容能够过关。维基百科的修订历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比如左图展示的 The Beatles 页面的历史。
因为这种模式有明确的编辑权,维基百科的协作在组织上仍然是中心化的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“编辑大战”,维基百科的用户争夺一个页面的编辑权限。比如右图可以看到 2015 年对 “George W. Bush”页面的编辑大战。
在开源软件领域,GitHub 引入了一个叫 “复刻(fork)” 的操作,已经成为开源协作的重要一环。这个操作允许用户将一个代码库复刻一个属于自己的版本。右图中,像是 Tensorflow 这样流行的开源项目,已经有了几千个复刻。
有了复刻之后,贡献仍然是次序的,但是编辑权限却开放了。当多个不同版本可以共存时,用户在使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,开发者在创新时也有了更深厚的土壤。
我们可以将同样的原则应用到共创型 NFT 上。比如我们有一个 NFT,包含一串 log,每一个 log 可以是一个维基百科页面版本,可以是小说接龙里的一章,也可以是开源软件中的一个 commit。NFT 的所有者可以向里面增加新的 log。
如果我觉得我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版本,或者我只是想保存一个备份,我可以从任意一个 log 开始复刻一个版本。
新的版本也是一个 NFT,我可以和我的协作者开始往里面增添内容。
这里关键的一点是,当这个 NFT 获利时,利润都会分给每个 log 的创作者,不管 log 是在复刻之前还是复刻之后。在这种情况下,协作是开放的,但同时用户的贡献仍然可以有公平的回报。“复刻”这个操作本身也可以被定价,其产生的利润也会分给创作者们。
另一种协作模式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平行协作(Parallel Collaboration)”。这种情况下用户同时贡献自己的创作,最后的结果是用户整体行为的涌现。没有人拥有最后的结果,但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控制最后的结果。一个常见例子是内容网站的排序,如果这个排序是由用户投票、评论、捐赠、阅读等行为决定的话。
一个更典型和视觉化的例子是像素墙,没有用户拥有上面的像素,但是每个人都能够依次控制这些像素。比如上图是 Reddit 2017 “Place” 项目像素墙的变化。
这种情况下,公共资源和私人所有权之间存在了冲突,而有一种解决这种冲突的设计被称作“哈伯格税”。简单来说,一件资产的主人可以给资产随意定价,但同时 ta 需要:1. 支付与定价对应的税收;2. 任何时候有人愿意支付这个价格时,ta 就需要将资产卖给出价者。
这个机制使得公共资源能够被市场机制优化,同时让参与贡献的用户能够从贡献中获利。
我们可以更进一步,将收回的税收以某种“全民基本收入”的形式返还给所有资产的拥有者。这样,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从产生的价值中获得利润,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。某种意义上,这个规则形成了一个极简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(DAO),没有投票的机制,却能够有效鼓励参与者协同产生价值。
理论上,这种“哈伯格 DAO”的设计可以应用在非常多不同的场景。在 Matters Lab,我们打算先通过像素墙的形式来进行实验,后续再将它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。
尽管现在 Web3 只是刚刚开始,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新型所有权的潜力了。希望今天我分享的例子能说明,我们是可以平衡私有的激励与公有的公平的,也希望听众中有人会愿意参与这项宏大的实验。
如果大家希望跟进我们的进展的话,欢迎在 Twitter(中文、英文)和 Discord 上找到我们,也可以通过邮箱 [email protected] 与我们联系。